《镜子中的"真"》
Meteor_Oxalis3 ©️ All Rights Reserved.
Body
-
“当人们面对镜子之时,也就离灭亡不远了。”
-
刘慈欣曾著过一篇科幻小说——《镜子》。讲述人类根据弦理论,发明出“弦计算机”。拥有无尽算力的它,可以告诉人们过去一切事件的真相。
-
私以为,“真”囊括所有已发生事件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、细节,包含“实”“诚”双重刻印。譬如客观存在,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;又同伽利略、苏格拉底献身所追求之物。“真”,简单一字,却不易实现。都曾耳闻《皇帝的新装》,那位孩子言出于真,揭露出皇帝的虚荣与裁缝的狡诈。难道皇宫内的大臣连并城镇中的大人均未看到皇帝一丝不挂的真相?非也,可能耻于间接承认自己的“愚昧”,抑或是畏于皇权的威严。目力所及,便被“假”所蒙蔽双目了。
-
“真”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。就法律而言,消费者对商品的“真实性”具有知情权;就历史而言,司马迁“不虚美,不隐恶”的诫训为后人奉为圭臬;就学习而言,真实展现水平,不抄袭作业,更利于进一步提高自我……停!列举如此多的“真”之优点,似乎这样一个不可否决的存在,浑身洋溢着正义、圣洁之光——但,光影随行,明暗相生。其背后的黑色,实则比它的光明更为致命。
-
试想,人人生活在一个真相大白,不容许半点虚假存在的世界,将会是梦寐以求的乌托邦与世外桃园吗?文章开头所提及的《镜子》驳斥了这一观点。先给出结果:当这一技术从刑侦用途进一步推广至民用,仿佛一夜之间,人们的隔阂化作天堑:官员贪污被查处,夫妻信任显危机,朋友友谊翻了船……到那时,人们将无时无刻不注重自己的言行,岂不美哉?非也,这是残酷地剥夺了人性中最大的部分:个性。每个人的个性都有所异,没有绝对的善恶,自然一切存在即合理。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仿佛一个化学平衡,是同时存在、相互依存的。你能说自私是不对的吗?你能说舍己为人就一定值得推崇吗?当这所有的一切都被绝对之“真”所摧毁,你还认为“真”即是“美”“善”的代言词吗?
-
当然,以上的假设只是极端条件下的产物,但同时它更好地引发了我们对于“真”的全面思考。追求“真理”“真相”,我们不可否认其价值作用,因为在绝大多数时空中得知“真”可以协助我们获取知情权。但万物均持一“度”字。把握好知“真”之度,见好就收,不一味打破砂锅“真”到底。相信会比啥都知“真”要好上不知多少个数量级。
-
最后,不妨问问自己:“这样的一面镜子,我‘真’的需要吗?”
PS
本随笔写于本人高三时期 (2022年)